深耕安置实效 绘就振兴长卷
——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考察纪实
在2025年11月6日的实地探访中,朵努社区不仅以“搬得出、能安居、有活干、有收入、学有教、老有养”的扎实成效打动考察组,更在资源整合、文化传承、长效运营等维度展现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系统思维,为移民安置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一、资源聚合:多元投入筑牢发展根基
项目的成功落地,离不开“政策引导+市场运作+集体参与”的多元投入机制。总投资4700万元的资金池里,既包含国有资本的引领性投入,也整合了1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联动力量,更精准衔接2023-2024年专项扶持资金1190万元,实现“每村70万元”的均衡赋能。这种资金整合模式,既避免了单一主体投入的压力,又通过村集体直接参与,让村民从项目伊始就成为利益共同体。
而在空间规划上,项目以“集约高效、功能复合”为原则,在约29.22亩土地上构建起“核心载体+配套网络”的布局:6398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,民俗活动中心作为核心枢纽,串联起商铺、体育器材室、接待区等多元功能;210个机动车位、700个非机动车位的配置,以及道路、给排水、消防等全链条公用工程,不仅满足项目自身运营需求,更辐射周边社区与瑶望天下景区,实现资源共享、联动发展。
二、文化赋能: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融
走进民俗活动中心,白裤瑶传统建筑风格的外立面格外引人注目——木质纹理的勾勒、民族图腾的点缀,既延续了瑶望天下景区的视觉基调,更让移民群众在熟悉的文化符号中找到归属感。这种“建筑为形、文化为魂”的设计理念,让安置项目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,而是承载民族记忆的精神家园。
7000人容量的活动场地,不仅是体育赛事、民俗节庆的举办地,更成为白裤瑶文化展示与传承的重要平台。150间体育器材室满足群众日常健身需求,24间商铺优先引进民族手工艺品、特色美食等业态,让传统文化在商业化运作中焕发新生。这种“文化+民生+产业”的融合模式,既守住了民族的根与魂,又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三、长效运营:构建可持续的增收生态
项目的生命力在于长效运营。朵努社区采用“国有公司主导+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”的运营架构,国有公司凭借专业管理能力负责招商、运营与维护,村集体则以资金入股形式深度参与,形成“专业运作+集体监督”的良性机制。多元的收益渠道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:场地出租承接各类活动、商铺经营注入特色业态、广告投放挖掘流量价值、停车服务填补景区配套缺口,多业务协同发力,支撑起年预期300万元的利润目标。
更值得称道的是其收益分配机制的科学性。“保底6%(4.2万元/年)+股份分红”的模式,为17个村集体设置了收益“安全线”,确保每村年收益不低于4.2万元,17个村合计年增收71.4万元;在此基础上,根据项目实际盈利情况进行股份分红,既保障了集体利益的稳定性,又激发了村集体参与项目运营的积极性。这种“保底+分红”的分配方式,让移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,真正实现“搬得出”之后的“能致富”。
此次考察,朵努社区用实践证明:移民安置不是简单的“挪窝”,而是要以产业为支撑、以文化为纽带、以机制为保障,构建起“安居+乐业+增收”的完整生态链。其在资金整合、文化传承、运营管理、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创新做法,为各地破解移民安置后续发展难题、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“朵努经验”。未来,期待这份经验能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,让更多移民群众过上“住有宜居、业有优途、富有效途”的美好生活。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