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不好意思,久等了!上周因为时间及发布的帖子有点问题,所以撤回了,现在补发第三期的游记及照片。
第三天:洛阳!从龙门石窟到洛邑古城的千年梦
延伸阅读:洛阳,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,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。人们常用司马光这句诗概括洛阳的沧桑巨变,它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、4000多年城市史、1500多年建都史,河洛文化一直被称之为“华夏根脉”。历史上共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。另外武则天在公元684年临朝称制时,将东都洛阳改名为神都,寓意君权神授,以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。
我们回到第三天的行程上:
第三天一早,我们便搭乘动车从郑州东站前往洛阳站,半小时的车程转瞬即至。刚下动车,我们出站口直接搭乘龙门专线公车去了龙门石窟 —— 这座 “石刻艺术的宝库”,光是想想就让人期待。
今天来龙门石窟游玩的游客特别多,验票口个入口都排起了长队,想必大家都想目睹龙门石窟这座千年古刹的壮丽景观吧。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,世界文化遗产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,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(另外三大石窟为:甘肃敦煌莫高窟、山西大同云冈石窟、天水麦积山石窟)。
据悉,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,之后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,南北长达1公里,今存有窟龛2345个,造像10万余尊,碑刻题记2800余品。其中"龙门二十品"是书法魏碑精华,褚遂良所书的"伊阙佛龛之碑"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。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,跨越朝代多,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、经济、宗教、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,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 但是很不幸,在唐武宗时期,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,当时提出“杀沙门令”,众多寺院关门,僧尼还俗,对于佛教来讲是一次浩劫。在此次浩劫中,龙门石窟没有逃过劫难,几乎所有石像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,对于龙门石窟来讲是灭顶之灾。 走进景区,我们沿着伊河岸边行走,远处的卢舍那大佛缓缓映入眼帘。当真正站在大佛脚下时,还是被震撼到了:大佛高 17 米多,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,眼神慈悲而宁静,仿佛能包容世间万物。我们沿着石阶慢慢往上走,近距离看着洞窟里的一尊尊佛像,有的小巧玲珑,有的庄重威严,历经千年风雨,它们依然静静伫立,诉说着盛唐的辉煌。我们在大佛前停留了许久,试图从斑驳的石刻上,读懂那些逝去的时光。
下午,我们去了洛阳博物馆。如果说河南博物馆展现的是整个中原的文明,那洛阳博物馆则更聚焦于这座古都的历史。馆内的“洛阳唐三彩”展区让人眼前一亮,色彩鲜艳的三彩骆驼、三彩俑,仿佛把盛唐的繁华具象地呈现在眼前。还有那些出土的墓葬文物,从青铜器到金银器,每一件都带着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印记,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敬意又多了几分。
晚上,我们直奔西工小街的小街天府。这是一家洛阳人常去的老字号小吃店,一进门就被热闹的氛围包围。我们点了招牌的糖醋小土豆、排骨面、炒河粉等,味道果然名不虚传,吃得我们满嘴生津。
饭后,夜色渐浓,我们去了洛邑古城。古城的夜晚美得像一场梦,红灯笼挂满了街巷,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下格外雅致。“洛邑”乃洛阳古称,自古以来皆为华夏文明之象征,历经十三朝古都,被誉为“文化圣城”。
洛邑古城坐落于老城区,以文峰塔为核心,扩建大量古建筑,旨在重现数千年的古城风貌。古城的建设以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,既发扬光大又传承了洛邑古城原有的文化景观与人文气息,一步一景,浓郁的人文氛围弥漫其间。
我们与穿着汉服的游客擦肩而过,听着街边小店传来的古筝声,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洛阳城。我们在古城里慢慢逛,看了一场精彩的非遗表演,看到一些小朋友还在河边放了一盏小灯,愿这份美好能长久停留。
(未完待续)
本帖最后由 wmxads 于 2025-11-3 11:03 编辑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