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
读书的重要性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言而喻
然而
诈骗分子已“悄然”盯上了
一种“免费领书”的活动
近日,一名学生就因为轻信了短视频APP上的一条信息,一步步陷入了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,险些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。
案情简介
钦州市区一名Z姓学生在浏览短视频时,看到了一条“免费领取书籍”的视频,视频中还附带有QQ群二维码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该学生扫码加入了该群。
刚进群没多久,群里就有人发布消息称:“本群涉嫌违规派发小说书籍、泄露个人隐私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,要求群成员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提供证据,配合者可优先安排律师排除嫌疑,排除后即可退群。”同时,对方还发送了一段手持“XX市公安局”证件的视频,并多次强调“切勿轻易退群,否则公安机关将追究责任”。此外,群内还发布公告称“群主已被抓获,群成员需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以洗清嫌疑”。
涉世未深的Z学生信以为真,赶紧主动联系对方,称自己是误进群,没有参与任何违法犯罪活动。对方随即发送了一个QQ号二维码,让学生添加该QQ以获取律师安排的法律援助。学生添加后,对方向其展示了所谓的律师证和身份证,并要求学生找一间方便通话的房间进行沟通。
通话过程中,对方以“配合调查”为由,教唆Z学生获取家长的手机并进行转账操作。Z学生询问退群是否会有问题时,对方谎称“没事,会做记录,还需要联系其家长”,并指导Z学生以“学校要完成家庭作业”为由向母亲索要手机。随后,Z学生用自己的手机与对方开启视频通话,又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母亲的手机,修改支付宝和微信的支付密码后往支付宝内充值,再登录其母亲手机银行,在手机银行与支付宝之间来回充值转账,并按对方要求在支付宝上分别支付了5000元和4822元的无卡消费。事后,对方要求Z学生删除手机内所收到的多条短信,包括回收站中的短信。
直到Z母亲接到钦州市反诈中心的电话,告知其可能遭遇诈骗,Z学生向母亲坦白了此事,才知道被骗了,共计损失9822元。
骗子套路拆解骗子是如何让你一步步掉入陷阱的
在这起诈骗案例中,骗子的手段环环相扣,让人防不胜防,下面我们来逐一拆解。
一、诱饵吸引
以“免费领取书籍”为诱饵,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,吸引目标人群(尤其是学生群体)加入QQ 群。这是骗子实施诈骗的第一步,先降低人们的警惕性。
二、冒充公检法
通过发布群内涉嫌违法犯罪的消息,让群成员产生恐慌心理。再发送伪造的“公安机关证件”视频,冒充公安人员,增加骗局的可信度,让受害者以为自己真的卷入了违法事件。
三、恐吓威胁
强调“切勿轻易退群,否则公安机关将追究责任”,利用受害者害怕承担法律责任的心理,使其不敢轻易退出群聊,只能按照骗子的要求去做。
四、提供“法律援助”
声称可以安排律师为配合调查者排除嫌疑,进一步稳住受害者,让受害者觉得有“希望”洗清嫌疑,从而更加信任骗子。
五、逐步引导转账
以“配合调查”为借口,一步步引导受害者获取家长手机,并进行转账操作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断用谎言打消受害者的疑虑,让其放松警惕。
六、销毁证据
指示受害者删除手机内的短信等证据,试图掩盖自己的诈骗行为,增加后续调查的难度。
防骗指南:这些要点一定要牢记
为了避免落入类似的诈骗陷阱,我们一定要牢记以下防骗要点。
一、不要轻信“免费”好事:天上不会掉馅饼,遇到“免费领取”“低价优惠”等信息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,仔细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不要轻易扫码加入陌生群聊或点击不明链接。
二、警惕冒充公检法的骗局:公检法机关办案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,不会通过 QQ、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办案,更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,也不会让当事人删除相关证据。如果接到自称公检法人员的电话或信息,要求你配合调查并涉及转账等操作,务必保持冷静,可拨打 110 报警咨询,核实对方身份。
三、保护好个人和家庭信息:不要轻易将家长的手机、银行卡信息、支付密码等告诉他人,尤其是陌生网友。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,让孩子明白保护个人和家庭信息的重要性。
四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求助:如果遇到类似的可疑情况,不要慌张,也不要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,应及时告诉家长、老师或拨打110报警,寻求帮助。
五、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: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上网行为,教育孩子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陌生人,遇到问题及时与自己沟通。同时,要设置好手机支付密码等安全信息,避免孩子轻易获取并进行操作。
网络世界纷繁复杂,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,掌握防骗知识,就能有效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。希望这起案例能给大家敲响警钟,让我们共同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安全。
来源:钦南公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