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6年,42岁的齐白石正处于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期。彼时,他虽在绘画上已有一定造诣,但仍在不断探寻新的灵感与风格。应广西提学使汪颂年的邀请,齐白石踏上了前往广西的旅程。此次出行,他不仅渴望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,更希望在艺术创作上有所突破。
在桂林稍作停留后,齐白石听闻其四弟纯培和长子良元在广东钦州,便匆匆从桂林取道梧州,乘船前往钦州寻亲。钦州,这座位于南海之滨的小城,有着温润的气候、繁茂的植被和独特的风土人情。齐白石初到钦州,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。
当时,钦州的钦廉兵备道郭葆生,不仅身份尊贵,还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,他与齐白石结识后,二人相谈甚欢,遂结为好友。郭葆生家中收藏颇丰,有八大仙人、徐青藤、金冬心等名家的真迹名画。在钦州停留的几个月里,郭葆生慷慨地将这些珍藏取出,供齐白石鉴赏临摹,让齐白石大饱眼福,收获颇丰。
次年春日,应郭葆生之邀,齐白石再度来到钦州。这次,正值荔枝成熟的季节。一路上,齐白石看到道路两旁荔枝树郁郁葱葱,累累的荔枝挂满枝头,碧绿的叶子衬着紫红色的果子,在阳光的照耀下,显得格外生动可爱。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荔枝树和如此新鲜饱满的荔枝,内心的震撼与欣喜难以言表。
抵达钦州后,齐白石受到郭葆生一家的热情款待。郭葆生的夫人也跟着齐白石学画画,而齐白石则沉浸在钦州的生活与创作中。闲暇之余,他常常漫步在荔枝林间,观察荔枝的形态、色泽,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。他还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一同赏荔、吟诗、作画,在荔枝树下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时光。
齐白石对荔枝的喜爱,不仅停留在视觉和味觉的享受上,更融入到了他的绘画创作中。此前,他从未画过荔枝,但钦州荔枝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。回到住处后,他凭借着对荔枝的深刻印象,挥毫泼墨,开始尝试创作荔枝图。他用鲜艳的朱砂红描绘荔枝的果实,以浓淡相宜的墨色勾勒枝叶,将荔枝的鲜嫩、饱满和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每一幅画都倾注了他对荔枝的深情与赞美,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。
有趣的是,当地一些人看到齐白石画的荔枝图后,被其生动的画面所吸引,纷纷用新鲜的荔枝来换取他的画作。在齐白石看来,这种“以真换假”的行为实在风雅得很。还有一位歌女,在观看齐白石画画时入了迷,常常剥了荔枝肉给齐白石吃,这一细节也为这段佳话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。
钦州城外有座天涯亭,建于宋代,是为纪念苏轼游钦而建。亭内刻有碑文和苏轼全身石像,如今此碑藏于钦州市博物馆内。齐白石每次登上天涯亭游眺时,心中总会涌起游子之思,但钦州的荔枝又让他感到温暖与慰藉。他甚至刻了一方“天涯亭过客”的印章,以铭记这段在钦州的难忘经历。
此后,齐白石虽离开了钦州,但他对钦州荔枝的喜爱却从未减退。回到家乡后,他依然时常回忆起在钦州的时光,那些荔枝的味道、色彩和形态,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。在他后来的绘画生涯中,荔枝成为了他钟爱的绘画题材之一,他一生作画一万多幅,其中和荔枝有关的画作就有五百余幅 。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荔枝的美丽与美味,更传递了他对钦州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。
齐白石与钦州荔枝的这段佳话,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中的一段美好回忆,也成为了钦州文化的一部分。它见证了艺术与美食的完美融合,也让后人感受到了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艺术的执着以及他与钦州之间那份独特的情感纽带。
展开